背景:
阅读新闻

开放下的货代图景

[日期:2009-12-08] 来源:  作者: [字体: ]

“五年前,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物流’为何物,就象今天的RFID一样,而今天它已经和寻常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不管是看到穿梭于大街小巷的16吨以上重型卡车,还是1吨的皮卡上都有醒目的“某某物流”字样,世界物流网络联盟中国首席代表王大民有感而发。

  犹如一阵风,货运代理公司无论规模大小,争相换牌为物流公司。个中原因除了物流代表着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货物流通控制外,传统的货运代理公司更想从终日夹着皮包到处揽货、既无车又无船的货运经纪人的形象中脱胎换骨。

  然而,想把货代等同于物流被人认识,并非易事。“当前,中国货代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突出原因是经营规模小。” 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综合业务部主任林忠说。早在几年前,专家就曾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市场放开后外资的大量涌入,中国货代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借助并购、重组、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许多货代企业及时捕捉到这个具有前瞻性的预断,并付诸了行动。

  企业竞相“扩容”

  两年前,中国最大的货代企业——中国外运集团经过重组改制,将旗下的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了40多亿港币的资金,为其后开展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年,中外运通过购买旧船、合资等方式成功进入了油轮和汽车船运输领域,被业内称为“低成本扩张的典型案例”。同年,它又通过收购股权与增资的方式,取得了在中国福建本地拥有绝对优势的民营物流企业裕利集团75%的股权,确立了中国货代老大的地位。

  相比于中外运在资本市场的纵横驰骋,大通已开始了“域外合作”的视野。大通国际运输公司历经20年的发展,在功能、规模、网络上已得到极大的提升,为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开始寻求走国际合作的发展道路。2004年9月,跨国企业郭氏集团(郭鹤年)的成员企业-香港嘉里物流与大通订立协议,嘉里物流整体收购大通70%股权,涉及金额3.8亿元人民币,为大通公司加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提升货代业务,发展物流服务,已成为中国大型货代企业的共识。物流金融业务(仓单质押)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企业资金短缺、贷款难,同时又有利于银行规避金融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据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副总经理姜超峰介绍,中储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仅2005年中储通过质押业务,银行为客户提供了66亿元的贷款,较上年增长65%。目前中储已与中信、广发、招商、建设、工商等数十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于这项业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包括外运集团在内的许多中国物流企业都积极开展了这项业务。

  独资经营“快跑”

  2005年,政府主管部门对国内从事国际货代业务的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同时对外资国际货运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全面放开,两大利好消息加速了跨国物流公司抢滩国内市场,实现战略扩张的步伐,中国货运行业继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一轮洗牌的大幕正式拉开。

  林忠以国际航空快递业为例,目前中国国际快递业务量每年以30%-35%的速度在增长,远远高于11%的全球增长率,这是全球四大快递巨头DHL、FEDEX、UPS、TNT谋求在中国独资经营发展的一个原动力。

  正因为如此,UPS、FedEx、DHL、TNT等国际快递巨头纷纷加大了在我国的投资,加强地面物流网络布局。UPS、FedEx等已在我国的上海建立了航空快递处理中心,FedEx已经将其亚洲转运中心由菲律宾的苏比克湾迁至广州,UPS用了 1亿美元买下了其与中外运合资建设的所有物流网点,FedEx在今年年初以4亿美元的价格买断大田手中的股份,独立运营地面服务网络。

  政策的“松绑”,让国外货代公司已不再满足在中国境内与中国企业分一杯羹的合作形式,独资的行动已是“快马加鞭”。大多数公司正在基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调整经营方向,通过在中国直接设立可控制的独资公司,加强对中国货代、物流市场的渗透。

  地缘差异日盛

  有专家分析,无论是在货源规模、客户数量、经营模式上,还是在管理水平、财务收益、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内陆和沿海港口地区货代企业存在着迥然差异。沿海港口地区货代企业的经营状况远好于内陆地区,这个现象无论是在大企业集团内部,还是单个中小企业之间相比都是如此。

  其中的原因,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域差异明显的客观反映,又与行业经营特点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是目前中国经济总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外商投资最多的地区。

  据最新统计,2005年的前11个月,上海的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1646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上海航空货运的市场容量也是北京地区的2倍,已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名副其实的国际货运和物流中心,发展货运物流业务得天独厚。

  除上海外,深圳、青岛、宁波、天津、广州等这些港口中心城市地处交通枢纽,位置优越,腹地广阔,物流、信息流、商流和人才集中等优势,吸引了世界上的大船公司和航空公司将其中国地区总部或亚太地区的总部多座落其中,易于获取舱位、运价、客户等资源,操作渠道畅通,作业便利,因而这些地区的中外货代、物流企业较中国其它地区的同行来说,经营利润率高,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

  “马太效应”现身

  “当前,货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小货代经营惨淡,举步维艰,而一些大货代蒸蒸日上,游刃有余,这是‘马太效应’在货代行业的反映。”林忠认为,主要体现在资源聚集、经营业绩、市场份额、员工待遇上。

  据了解,货代企业经营发展必须具备四个关键成功因素,即货源、资金、网络及一体化服务能力。大企业例如中外运股份、中远货运等经过这几年的重组改制后,克服了从前“独自为战”的分散经营局面,竞争力大为增强。拥有以上四个关键成功因素(KSF)全部资源条件,加上这几年市场形势好,规模经营的效应开始发挥作用,集中采购的优势使其运价更具竞争力,一体化营销的好处使其运营成本反而比中小货代更低。

  林忠建议,由于中小货代的资源有限,如果不从特色经营上做文章,“马太效应”的作用将使大小货代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目前,国内货代企业已经深刻意识到: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转变经营方式,从传统的“重规模、求数量”的粗放经营的模式,向“重效益、求质量”的集约经营思路跨越。

  而实现这个跨越,一方面要考虑到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环境变化,另一方面还要结合专业化的趋势,突出主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这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不论是大的货运代理企业,还是中小货代企业,2005年都在践行这一思想。大连锦程物流集团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它创新的“通过连锁经营发展实体服务网络,搭建开放式电子商务平台构筑信息服务网络”模式,为中小货代企业依托网络经营发展提供了借鉴。很多中小企业也正在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调整思路,整合资源,推进专业化和特色经营的步伐,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在物流开放元年,WCA中国区首席代表王大民认为中国的货代企业的整体表现是“学得更聪明了”。几年前,某些大型的货运公司就已经在沿海和内陆主要运输枢纽构建现代物流中心来严阵以待,中小型的企业也利用其迅速、灵活的特点在大踏步地铺设分公司而快速成活。

  “拥有大型堆场、配送中心、车队和先进的物流管理软件是对大型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必备因素,而第四方物流和传统货运业务的客户群的存在,使得那些没有物力但有人力的中小型的玩家,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市场生存空间。”王大民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