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体系仍存在悬殊差距

[日期:2011-02-08] 来源:慧聪暖通空调制冷网  作者:李玉燕 [字体: ]

      虽然冷冻冷藏产业在我国有着美好的前景,也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目前我国冷冻冷藏产业的发展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和完善。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冷冻冷藏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贸易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无论是制冷技术,还是冷藏运输均不适应当今产业的需求,不利于冷链物流与其他物流之间的资源共享,造成冷链物流通路不畅,缺乏完整的冷链系统。
  一组数据标表明了我国冷冻冷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同时,受到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制约,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

  目前,国内各个冷冻冷藏企业的制冷技术仍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阶段,保留着以往的老一套制冷工艺和技术,相当于国外80年代的水平,冷冻冷藏质量监控、车间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冷冻冷藏产品的配送运输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首先冷冻产品的装车、装船大多是在露天操作而未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其次是物流各个环节信息传递不畅,使库存、装卸、运输等缺乏透明度,造成冷冻冷藏产品在配送、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风险及成本增加。

  在我国的公路运输中,生鲜冷冻产品的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中能够保持恒温的只有达到95%,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蔬菜、水果大多是用普通车辆运输的。由于冷冻冷藏运输效率低,生鲜冷冻品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产品成本的70%。再加上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平均家庭食品消费已占到家庭总消费量的41.9%,人们对禽肉、蔬菜、水果等生鲜冷冻品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这一切则要求我国的冷冻冷藏业要努力提高配送运输效率,实现冷冻冷藏运输仓储现代化。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在运输过程中全部试用冷藏车或者冷藏箱,并配以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铁路、公路、水路等多式联运,建立了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链,使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运输率及运输质量完好率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冷冻冷藏链,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效率和效益无法得到控制和整合,对于处于下游的连锁超市生鲜经营者来说,其上游始终是处于运作不顺畅、不稳定的状态,并且在生鲜经营管理流程中会更多地考虑生鲜冷冻加工和经营过程本身,而对生鲜冷冻供应链上游的冷冻冷藏商品采购环境和物流配送的影响却疏于认真考虑。

  从我国冷冻冷藏经营产业链条的现状看,销售终端的消费信息采集、分析、加工,形成生鲜产品开发及引导,再到新产品返销到市场,整个流程的信息不畅,提炼不够,反应迟钝,使冷冻冷藏供应链上缺少组织化的新品开发机制。无论是连锁企业的加工配送的新形式,还是冷冻冷藏经营联合体形式,这个开发组织机制的建立和运作状况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冷冻冷藏经营的持续发展和盈利来源。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

  同时,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