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循环取货?循环取货有哪些优势、中日韩构建循环取货体系还有哪些有待克服的难点?
所谓循环取货,也叫牛奶取货,即Milkrun,是汽车物流行业的专用术语。国际间的循环取货是指汽车企业随时可以将拖车装上汽车渡船到达对方国家,在辗转于各个零部件企业回收零部件后再返回的物流调配方式。
据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赵启兰教授介绍,中日韩三国采取循环取货物流体系,具体由一家或几家运输承包商根据预先设计的取货线路,按次序到供应商A、B、C取货,然后直接输送到制造商那里。这种方式有利于空箱周转;有利于标准化作业,同一种零部件、同一条线路、同一时间可以按照小时取货;有利于运输效率及容积率的提高,从而运输成本将大大下降;有利于准时性,使取货、到货窗口时间计划更合理,零部件库存更少、更合理。
那么,为什么韩国选择在中日韩三国之间进行这种独具特色的循环取货物流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韩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成为三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局成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日韩三国间的经贸活动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之间已经形成亚洲最大的运输链,加强物流合作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东北亚区域已经具备深厚的贸易合作基础,不能让物流成为新的贸易壁垒。”韩国国土海洋部港口管理部副主管金七浩认为,三国应该在包装、运输、保管、运送装卸货物、信息等多个方面尽快建立统一标准,提高国际物流运输效率,避免重复投资。
据了解,导入“循环取货”的物流调配方式,正是韩国政府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汽车零部件国际竞争力方面所做的努力。
不少专家也认为,东北亚区域物流合作需要各国政府持续支持。只有政府主导,才可能突破区域合作中面临的政策、法律瓶颈,建立公益性、国际性的物流信息合作平台。
据了解,中日韩三国自2006年起合作开展运输及物流领域的协同发展,到今年已经5年时间了。“循环取货实施的关键是线路设计,这里引入一个‘物流策划’的理念。”赵启兰说。
赵教授说,循环取货是建立在企业管理高度现代化基础上的,国内只有少数的汽车生产厂商成功运用了循环取货,而有一些则以失败而告终。中日韩国际间循环取货要想成功实施,需要协调和注意的环节更为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政策和法律瓶颈,两国在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差异是实施过程的一个瓶颈。要想达到统一还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同时,中韩两国的物流发展在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决定两国国际物流合作价值观的差异。
另外,两国国际物流合作利益和物流标准不一致。因为物流业较为发达的韩国希望其他国家最快、最彻底地开放市场,物流业欠发达的国家则希望这种市场开放不带来严重后果,更愿意有控制、有步骤地进行。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可能导致对物流设施的技术标准和物流服务质量,如时间要求、成本要求、综合服务能力等的不同要求,这与现代物流要求的规范化是相抵触的。多样性增加了企业适应新环境变化的成本,同时使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进行经济活动的风险增加,这不利于企业获得利润,对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挑战。
此外,三国物流发展的历程、水平、以及国内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对物流业如何进行跨国服务、跨国服务的内容、国际物流服务与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理解难免有分歧。
制造厂生产计划不连贯、信息共享不充分、供应商不配合、货物的质量检验问题等也不可回避地存在于中日韩三国间的循环取货上。“中日韩三国物流合作对各国来讲,虽是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赵启兰表示,不同国家企业经营的多样性增加了中韩物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互补性,这决定了合作形式的广泛性,包括物流硬件贸易或软件贸易;物流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或物流企业与其他产业企业的战略联盟;组建合资企业或举办独资企业;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的跨国流动或代为培养物流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