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对于我国应急物流来说,既是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面谋划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起始年,又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不断总结、深化近两年应急物流保障经验,努力提升保障能力的关键年。在这一年里,我国应急物流在标准体系、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发展成果,同时也在“绿色通道”建设等方面暴露出一些有待解决的新问题。
强化标准体系
2010年,我国应急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2009年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规划》)中,明确将应急物流建设列为重点工程,并要求有关部门制定专项规划。为落实规划内容,
在相关部门积极制定《应急物流建设规划》的同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商务部、中物联标准化工作部等部门,结合近年来我国应对自然灾害、反恐维稳等突发事件中发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在汲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联合修订完善了“2009~2011年物流标准化规划”。他们将《应急物流企业条件评估》、《应急物资投送包装及标识》、《应急物流仓储设施设备》等三个标准列入“规划”当中,从而真正实现了我国应急物流标准的“零突破”。
建设信息平台
2010年,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也有较大提升。众所周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为了迅速了解地震损毁情况,尤其是严重损毁的道路和基础设施情况,以便快速调拨物资和抢救伤员,我国相关部门曾求助于外国提供汶川震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高分辨率图像,以帮助无法及时获取信息的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而这种现象在2010年得到了有效改善。这在
此外,与汶川地震后灾民无法及时与外界联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玉树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本报便接收到中国国家救援队队员通过QQ从一线发来的灾区图片。而青海省政府曾结合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天涯论坛”,不间断发布玉树震区急需的救援物资讯息及灾区公路损毁、天气等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应急物流参与灾后救援工作。而这些,都是地方电信公司在第一时间组织应急通讯车辆及抢修人员赶到灾区,一边架设应急通信设施,一边组织通信基础设施重建,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灾区与外界的正常通信联络。
另据中物联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透露,他们通过总结2010年应急物流信息化的经验与教训,发挥自身优势,正在协调军、地主管部门,积极参与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主持的《2010~2015年物流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相关制定工作。可以说,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正在向建立起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军地一体的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方向前进。
拓宽“绿色通道”
为保证应急物资的顺利送达,相关专家一致认为,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应遵循特事特办的原则,给救灾车辆建立绿色通道机制,即建立并开通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在必要时可以给予应急物资优先通过权,有效简化作业周期和提高速度,让应急物资、人员及时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然而,在2010年的西南抗旱、玉树抗震救灾及舟曲泥石流灾后救援等突发事件中,却相继有多家物流公司致电本报,反映我国仍缺乏救灾绿色通道机制的问题。浙江某物流公司免费参与玉树救灾物资运输过程中,所经高速公路、国道等各类收费站时,多被拦路收费。而海南800里物流公司,在西南大旱救灾中,运载着海南人民损赠矿泉水等物资前去救灾时,到了相应重灾区却被一路设卡收费,带队的海南省政府官员亲自前去协调都无果而终。
有专家表示,未来亟待在已有的“绿色通道”基础上,针对应急物流的需要,建立起长效的应急物流“绿色通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