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云计算和物联网

[日期:2010-05-21] 来源:2010年河北省首届3G应用发展高峰论坛  作者:侯自强 [字体: ]
    物联网应该是向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物联网沿着下面四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我们讲的比较多的媒体方向。第二个是服务,现代服务业。第三个方向是各个企业应用、上市公司等等,第四个方向叫做IOT就是物联网概念。这个概念提出来1999年,那个时候发展电子标签、社会标签,社会标签是什么?商品都贴一个条形码,射频标签有一个条形码、芯片,这样就可以把大量的物体、商品连到网上,那个时候第一次提出思想,他有一个统一的EPC,能够把他连到互联网上,这样能够控制物流。第一次提出的概念是在十年前。

    另外这个平行的是传感器,传感器网用于测量仓储的温度、湿度等等,传感器网在过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有一篇文章,2010年十大技术,其中有一项就是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网最形象的比喻是给地球批上一层电子皮肤。所以传感器网也是在十年前开始的。在国际上,最早作为国际组织来接受这个概念是国际电联,在2005年的时候有一个报告就讲到了物联网,作为ICT一个重要的新方向。近年来一个比较多的是IBM给了一个智慧地球的概念。把现代地球技术用于革命推进的各个领域,这个概念除了在美国、在世界各国推,包括在我们国内等工作。中国政府也很重视这个市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中国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感知中国。这件事情在去年8月份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去看无锡威娜传感器中心的时候,正式提出了这个事情,发展物联网,把传感器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发展物联网,做感知中国。我们不叫智慧地球,我们叫感知中国。

    今年“两会”又提,去年在11月份首都科技大学上也讲这个问题。温总理几次提到,在媒体上就形成了物联网热,甚至股票市场也跟着炒作。所以我们讲,互联网过去连接的是人和机器,而物联网可以连接机器和机器,他连接的机器是千万亿数量级,而物联网的一个特点,他把周围世界的物和虚拟的物连接起来,你所获得的信息要转变成为一个知识,通过互联网知识库的对比、分析来做出判断进行执行,这就是物联网的一个过程。

    物联网发展的状态,我们知道物联网他本身不是一个专门的很特殊的一个技术,他实际上是一项应用,首先我们讲一下实际上物联网最早的应用就是IFIB,就是射频标签,射频标签在国内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的规模去年达到110亿,传感器网近年来发展的非常快,但大部分处于科研含试验网络的状态。在运营上,上午中国移动已经讲了,开始推动机到机的服务。

    上午讲了河北移动机到机的服务有30万的终端点,全国现在应该是在300万到400万的终端点。110亿的社会标签的市场,其中30%多就是卖射频标签,一个射频标签就是几分钱。现在有一些玩具贴的条形码,正面是光学的,正面是射频,所以你也可以用光学标签也可以用射频标签。国内用的最多的是ETC,包括我们在京石公路上过的也是ETC。你买ETC的视频标签之后可以走快速通道不需要停车交费。

    实际上和我们3G、移动通信用的最多的、现在发展最快的是手机钱包。手机钱包有几种方案,目前我们会看到非接触的进场支付,目前有三种,一种是中间这一层,是现在日本单位用的比较多的。他使用13.0%多,他是一个专门的手机载体,另外一组是贴片式的。现在中国移动在推的方法是IFID试用卡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中国在推,前面用的比较多。IFID试用卡,现在你的手机是一个CIM卡,是一个芯片,背面上贴上一个芯片,还是CIM卡这么大。有一些省开始做的一些事不知道河北有没有做,你到他的营销点换一个卡,把CIM卡换成IFID的放到手机上,就可以当手机钱包。每一个卡可以支持二三十种应用,只要有终端机读。比如说上海世博会门票,拿这种门票就可以。超市上买东西,小额支付用他也可以支付,食堂吃饭饭票往往终端一贴。这个用途进家庭楼门都可以,这是未来通信一个很重要的应用点。这一点我们称之为近距离支付,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标准不同意。中国移动在力推IFID卡的方式,中国电信还不太让上,他们想用那两种。

    第二个问题,银联,除了手机进场支付以外,还有一个是手机的远程支付。银联发展出一种叫做智能SD卡,你买银联的智能SD卡除了进门以外可以做远程支付。现在在整个支付上,移动通信业要进入银行,银行是非常警惕,认为移动通信是垄断行业,你跑银行干什么,这现在也是一个标准。最近工信部说要解决一个问题,不然可能又会有很多问题。这还有很多的应用我就不详细讲了,这是我们画的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包括智能SD卡。

    一说起移动支付,也可以把它想成很复杂,其实很简单,我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可以称之为卡车的物联网,现在就是一个软件叫管车网。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是6万多亿,占GDP18%,其中有2万亿是源于工业货运,我们有20000万个司机、800万辆卡车。在发达国家美国,他的公路物流货运都是大公司做的,所有车队公司统一管理,你交给他,他就给你递,GDP调度车在哪儿。中国走的完全是另外一条路,我们有800万台车,我们有270万个物流小运输公司,我们石家庄可能都不计其数,你要托运多找小公司托运,小公司就找司机,但是一出事怎么知道司机在哪儿,比如说我在徐州有一个车,我的运输公司连续很多司机,但我怎么知道哪个司机是在石家庄?这就需要有一个定位系统,要知道司机在哪儿,不要GPS,手机就是一个定位功能。从中国移动拿到数据库,司机在什么地方就可以一目了然,把这个数据给了运输公司,运输公司就很容易找到司机来实现。所以我们中国这种分散的奇迹之下,同样形成很高效果。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现在的手机位置信息,实际上手机位置信息从基站上可以得到,但不是很紧。大家最近有Google地图手机版,新版已经可以定自己的位。从北京到石家庄,我没有用GPS,就是手机自己定位,一路看的都很好。所以今天手机应用随着手机定位功能的不断完善,从来都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

    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医疗保健。自然灾害的预防,尤其是泥石流,江西地区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的有效。今天我们的3G系统,现在联通和中国电信不但下行分组化,上行也不断的分组化,现在唯一TD,可能估计今年也会有分组,有了高速分组业务上期都会有几兆带宽。所以目前我们中国到明年年底,这40万个基站如果全部开通,刚才陈总讲,现在我们移动基站经受不了大符合,每个基站总浏量大概在20兆、30兆。我们现在的网络说是3G,但是对核心网络能力还远远没有达标,如果到明年年底能够达标,一个基站的带宽,容量是20几兆,20几兆意味着200K一个用户,下载上传速率不得了,过去500K就上宽带,现在有200K就可以很美,全国40万基站就是4000万人同时在线。我们只要真正达标,中国的3G网络完全足以支撑,四五千万人同时在线,意味着总支撑人数在2万亿以下,所以除此以外物联网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另外是节能减排,在节能减排方面,物联网会发生非常大的作用。按照国际市场的估计,到2010年时,全球由于使用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可以节约1万亿美元。

    这张图让我们看出了今天的物联网结构,左边是LSID、右边是传感器网,现在经过通信网络,核心就是互联网,经过重叠网的中间层,就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应用服务,这就是我们对物联网的整个体验。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标准问题,标准问题现在是五花八门,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整体系数标准有三种,我们中国都有参加。这是整体的,而无线传感器网络总的得更多。所以现在传感器网络的标准和物联网标准体系也是对未来发展有更大影响的。总之来说,物联网是以应用为主,他所带动的产业是千亿到万亿的水平。

    云计算,起源于绿色设备数据中心。我们知道互联网上发展带动数据中心。到互联网时代,谁建网站都不建机房,服务器托管到服务中心,他给你提供服务,就地接近互联网。但是每个单位一台放在那儿,效率很低。所以第一步实现的是服务器的虚拟化、数据中心的虚拟化。不在于某个单位占用计算机,而是共享计算机。从虚拟化进一步走到了公共事业化,我们未来我们的计算力,CPU、存储器是向自来水和煤气一样,通过网络得到供应,不要自己建,所以我们现在一讲信息化,买机器、建机房不要,现在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提供服务。这个服务你可以是软件叫SS,软件提供服务,也可以平台接入,也可以基础设施接入。目前中国的软件服务市场达到2000,实际上我们的运营商做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是非常有前途的。我们去年还是前年,各大运营商强者跟地方政府签协议,信息化协议总协议模式1.5万亿,说要投资。但是如果我们把钱投到每个地、每个市都去建机房、买机器肯定亏。但是相反,如果运营商能够以云计算的模式,向客户提供计算应用服务,那就会是一个非常高、节能非常有效的方法。所以对于运营商SP服务、云计算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前途。

    包括我们现在运营商为物联网提供的FM业务的平台,实际上就是以一种平台即服务的模式,也就是云计算的模式提供服务。用户使用物联网的时候,不用自己建专门的网络,也不用自己买服务器建机房,都不需要,实际上可以通过运营商和第三方机构得到服务。

    我们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画面有一个重叠的虚拟化的平台,这是云计算来支持的,上面可以开展物联网服务、现代互联网服务、媒体��务。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