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基础是航运中心,要提高航运中心的实力,上海的配套设施还要加强。”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航海博物馆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相关专家表示,上海应该从发展航运金融、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加强海铁联运等方面,提升航运服务水平。
目前,90%以上的物流仍然是走水路运输。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意见,上海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在港口建设、集装箱吞吐量等硬件指标已列居世界前茅的基础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在航运“软件”如何弥合“国际差距”上,备受业内人士关注。
复旦大学教授戴鞍钢在会议上表示,从港口、城市、腹地等多个方面考量,上海港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中配套设施仍要继续加强。比如,应该利用已有的金融优势,发展航运金融、海上运输保险等,为航运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撑。
货物到港口后,如何将这些货物转运到各地,需要相匹配的交通设施。武汉理工大学席龙飞认为,上海应重视水路运输,历史上,上海这座城市就是从内河而来的商船云集,以港兴市的。
但现在,上海的内河航运事实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据了解,目前上海港的集装箱大部分仍然通过陆路运输到各地,并没有很好地利用长三角地区四通八达的水网。
戴鞍钢认为,与铁路、公路、航空相比,内河航运有投资少、运营及养护成本低、污染小、运量大等优势。但由于上海一些航道的通航等级不及江浙两省,使得长三角内河航运受“局部梗阻”之困,一些大吨位的轮船只能在上海大门前止步不前。
据此,戴鞍钢建议,上海应加快打通本区域内河通航瓶颈,“利用长三角境内江河纵横,与国内大水系多有河道相通的优势,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更为多元的集疏运体系。”
早报记者从上海市建交委了解到,上海今后几年将加快航运集疏运体系的建设,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供稳定的基础性保障。
其中上海在港口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实施洋山深水港四期及后续工程。通过加快黄浦江上游、杭申线、大芦先二期工程等,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而在海铁联运方面,将结合沪通铁路二期工程,启动外高桥货场的建设,并加强铁路与航空枢纽的沟通与联系,大力发展空铁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