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理是个舶来品,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纺织工业,后来,逐渐兴盛的国际贸易推动保理业务快速发展,并于19世纪在美国首次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保理,而我国保理业务发展较晚,最初产生于1987年。保理是应收账款融资的重要形式,是指债权人(卖方)将其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保理商为债权人提供应收账款管理、催收、债权转让融资、资信评估和信用担保等一系列服务,最终通过利息、手续费、佣金等获取收入。
实际运用中,按保理机构性质,保理业务分为银行保理与商业保理。商业保理与银行保理虽然系出同门,但是各有所长。银行作为社会最重要的融资中介,在资金体量和融资渠道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占据了保理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我国第一家保理机构就来自于银行业(1993年,中国银行)。银行保理的客户主要为风险程度较低、发展规范的大中型企业;受银行忽视的中小企业为商业保理带来差异化竞争的机会,相比银行保理,商业保理在业务优先级、风控模式和对供应链关键点的熟悉三个维度上具有比较优势,国内第一家商业保理公司——天津灜寰东润国际保理公司于2005年在天津滨海新区营业。
商业保理市场规模
“商业保理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建供应链金融,盘活资金存量,助力产业升级,促进国内外贸易发展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原巡视员刘作章表示。自2012年商务部出台《关于商业保理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商业保理公司便如“春笋般”绽放。
从注册企业数量来看,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注册的商业保理企业数量已达到5593家(含法人企业数量及分公司数量),全年新增2740家,继上一年增长43.3%后,商业保理企业2016年注册数量增长幅度达到126.3%,为历年最高。
从注册地分布来看,全国仅海南省没有商业保理企业注册,注册企业数量高居榜首的是广东省,达到4081家,占全国总量的73%,其次是天津(436家)、上海(428家),此外,甘肃、贵州、宁夏、黑龙江、西藏5地各注册1家。
从业务上看,2016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在150%左右,融资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加一倍有余。商业保理逐渐为市场所熟知,业务不再局限于大型生产型或贸易型的国有企业,或者作为上市公司自身进行整个资金管理跟相应资产配置的工具。目前,商业保理公司主要有三类:互联网电商做保理;企业集团旗下的保理公司;有所依托、专注行业的保理公司。
商业保理发展模式
“反保理”模式。在该模式下,商业保理公司基于供应链,以核心企业信用为依托,为链条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因为上下游企业往往因为核心企业的强势地位而被迫承受较长的账期、交货时间,而以保理或者预付款融资方式则可以为企业缓解现金流压力。
在我国,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加之商业保理缺乏央行征信系统的权限,为有效控制风险、提高收益,我国很大一部分商业保理公司采用此模式,由产业链中核心厂商设立,围绕其股东、或者集团收购的多元化产业,反向保理服务整个供应链。例如:上海陆金所成立的平安商业保理公司,其利用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为供应商、经销商提供保理服务,解决融资难题。
以信息平台为主体。随着技术进步和商业保理行业的发展,一些保理商开辟了另一种模式,通过与大数据平台合作的方式来管控风险并提高业务量。出于“拓展保理业务”的考虑,保理商往往会选择与第三方支付、电商平台、或者物流企业合作,借助这些平台的优势,可以掌握买卖双方的交易历史、货物信息、公司信誉等保理商最为重视的内容,了解客户,向一些并不熟悉的行业或者公司提供保理融资服务。例如:京东商城的上海邦汇商业保理公司,其凭借京东商城多年积累的海量数据,从多维度划分特征供应链并建立与其对应的应收账款动态池管理模型,采用实时风控和动态授信的策略,支持客户在整个贸易流程中的资金供给。
商业保理业的自身优势分析
保理行业门槛较低、监管较宽松。相比其他类金融机构如第三方支付、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注册资本要求相对较低。此外,保理业务开展限制较小,相对灵活,在任意地区注册商业保理公司,即可开展全国范围内的业务。
适用企业广泛。相比看重应收账款持有人的信用状况,客户多为大中企业的银行保理。商业保理则紧盯买方信用,即最终付款人的偿付能力,而较少关心应收账款的持有人,所以商业保理的适用范围更广,可以拓展到与大型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中小企业。
杠杆率高,提高资金利用率。根据商务部颁布的《商业保理企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商业保理企业风险资产与或有负债之和与风险系数的乘积不得超过10倍,也就是说总资产可以达到10倍于注册资本。这在各大监管机构相继压低金融业杠杆率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高保理企业的业务规模。
商业保理的技术和政策支持
保理公司与电商、第三方支付的合作,降低商业保理公司的征信难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普及,通过与电商、第三方支付等合作,保理公司能够及时获取真实的第一手交易信息、物流信息、支付信用等,形成征信资料,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商业保理业务开展。同时保理业务也为中小企业云集的电商平台提供了更好的资金融通方案。
从信用销售到保理业务试点等各类政策的出台,我国对商业保理业务发展的支持态度很明确。
2009年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的意见》与商务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的意见》两个文件,标志着发展信用销售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也为以信用为依托的商业保理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2012年,商务部发布《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商业保理首次获得了政策的肯定与支持,之后,商务部多次出台文件要求扩大商业保理试点。
2015年商务部出台的《商业保理企业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商业保理企业的设立要求、业务范围等,促使商业保理从完全放养迈入规范发展的阶段。
2016年2月,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八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肯定了应收账款融资对企业融资的重要作用,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提倡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证券化。
商业保理的潜在需求
从企业角度看,保理业务需求较大。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2016年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6%,增长率较上一年的7.9%明显提高;2016年,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超过一个月,为36.5天,比2015年增加了1.5天;同时,近年来应收账款增速一直高于营业收入,2016年末,二者的差值为4.7%,意味着更多收入转化为账面数字,而非实际的资金收入。
可见,我国企业应收账款数量逐年上升,应收账款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的现金流,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据统计,我国企业在国内贸易中应收账款的到位率平均不到70%,有的企业甚至不到50%,因信用问题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800多亿元人民币。
从银行角度看,银行保理在收缩,商业保理逆势而为。近三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年攀升,从2014年的1.29%到2015年的1.67%,再到2016年的1.81%,逼近2%的风险警戒线,意味着,受信用风险上升影响,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贷款的风险控制,更愿意为信用度高、负债率低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也预示继2016年后,银行保理业务有继续收紧的趋势。2016年上半年银行业保理的业务量达1.03万亿元,其中国际保理业务量618亿美元,国内保理业务量6200亿元,同比继续下降。
专注于中小企业的商业保理无疑成为企业的新宠儿。庞大的存量应收账款规模,加上银行信用收缩周期下融资环境的日益恶化,由此判断广大中小企业对于商业保理融资的潜在需求已经较为迫切。
机遇与挑战并存
商业保理,凭借其在市场细分、客户服务、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高达10倍的杠杆倍数、丰富的融资渠道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将有助于开发银行业保理所不能顾及的长尾市场。
目前,商业保理发展迅速,取得不少成绩,一定程度上盘活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但是商业保理发展仍然缓慢,集中度仍然很高,虽然商业保理企业存量注册数现已超过5000家,但已经开始营业的预计占总数的10%,约500家左右,仅约50家年保理业务量超过10亿元人民币。此外,商业保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产品单一、融资成本高、人才匮乏、正式监管尚未落地等问题,亟待规范引导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