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重构中国商业的“洪荒之力”,中国的电子商务也已超越美国。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就在去年2015年,中国电商销售额超过3万亿元,远高于美国。依托网民数量高速增长、智能手机快速普及以及互联网持续渗透,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购市场。
而美国的电商却没能够享受到如此的追捧和尊重。在美国,美国电商被实体店完爆。读者们可能会认为,国内的实体店税费、租金等大大加重了实体的负担,然而,美国实体店就不需要税费、租金吗?
回顾电商和实体,都是商业的一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之间究竟有何区别?为什么在美国电商的发展远远不如实体业?
电商与实体零售对比
简单说来,美国的电商目前只是零售业的补充,而中国目前的阶段和美国恰好相反:中国的零售实体目前沦为了电商的补充。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与中美两国实体店发展战略存在的巨大差异有着密切关系。
全球电商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不过开放了20年,实体店的基本模式都尚未做起来。
但是,当时的美国电商要面临发展了几十年的实体零售大鳄。
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先生于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到1995年,电商模式尚未成熟,却要面临来自沃尔玛等企业的压力,无异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面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未免压力巨大。
阻挡电商成长靠的更是倚靠美国实体店的高瞻远瞩:早在60年代,沃尔玛即决定从小镇入手,凡人口超过4000人的小镇就开店”。这一招直接截断了电商便捷、快速、全面的优势。只要出门就可以购得既便宜又好的东西,为何还要网购?
1995年,沃尔玛在全美就已有1300多个门店,而且主要在小镇。现在马云、刘强东等大佬虎视眈眈的觊觎于中国的乡镇地区,正是缺乏超级大卖场这样的商超,但是在美国,电商完全没有这样的优势。
零售体系的巨大差异
美国的零售体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在中国的大环境里,我国发展电商时,传统零售业其实是欠发达的,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中国大卖场的普及率不高,连锁零售商的覆盖率不高。
相对于美国的实体零售业发展远超电子商务,我们恰好是相反的,在我国的电商开始发展时,传统实体零售业其实是有欠发达的。而中国,由于先天不足,一步慢步步慢,因此就把互联网视当作了革的手段,借此对批发、零售、物流、生成以及金融的整个商业形态做出大规模跨越式革命。这就早就了各种”风口上的猪“,众人拾柴,期望以此实现”弯道超车“。
中美消费者也存在巨大差异:相对国内而言,国外一般家庭(典型加拿大的大城市中产阶级或更高)会选择开车到mall进行购物,有特殊需求或其他少数情况才会选择网购。不仅如此,美国很多人甚至沉迷于实体店购物的乐趣和新鲜感,研究表明,40%的美国人表示喜欢在购物时亲自看到和感觉到商品的颜色、样式、质感,高端产品有市场。但是在国内,价格和性价比往往成为考虑的首要因素,中端和大众性小商品往往更多人愿意购买。这不仅是一种消费习惯,更是一种消费理念,很多富裕的国人一样这样想,高端市场、毛利高的产品往往更难经营。
美国实业压力小,房租不贵
中国实体店一大痛点就是地租太高,这一点,在美国是否也依然存在呢?
凤凰网曾报道称,在土地成本上,中国是美国的9倍。
国内地价是美国地价的9倍,并且美国是永久性产权,我们是50年产权。例如,2000年浙江省慈溪市工业用地价格是18万元/亩,目前美国地价仅为2万美元/英亩,相当于2万元人民币/亩,如果按照现在许多县城工业用地100万元/亩算,是美国的50倍。
在税收成本上,美国税收优惠力度大在中国。
在国内,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税务繁多。
现在在上海开个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区办公室,人工,房租,办工设备,税费,样样都贵,起步每年40万。十人公司每年要100万。这是最低标准,员工还十分不满意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够在养活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还能够赚钱?而国内的电商平台,不仅仅是以淘宝、天猫等代表的BAT巨头,也存在根据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代购微信号等,这一些在税务上往往都有规避的可能。但是,在美国,各州都有相对更加健全的税务与法律制度,在这一点上,中国电商的成本远远低于美国。
各种税收不断,把企业压得喘不过气。广州一家物流公司,运送一批货物到海南,总收入为1.9万元,但利润仅有216元,其中上税需要1260元。而美国的州政府最看重的是就业,常常给予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比如房产税优惠,如果公司达产,30年内将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
除此之外,美国的商场往往建在高速路口处,远离城市,消费者要开车才能到达。这也为商场减少了地租负担。
结语
在地租、快递成本、购物的便捷程度上,美国零售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规划中已经将电商赖以为生的优势一网打尽。
而对中国实体店来说,这些压力,暂时还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