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上海物流业发展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上海物流业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按照《上海市现代物流“十一五”规划》和《上海贯彻〈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快整合物流资源,促进区域物流合作,构建物流服务体系,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2009年上海物流业发展现状
1.物流业呈现结构性调整。因受金融危机影响,从物流规模看,截止2009年11月,上海货物运输总量6.98亿吨,同比下降11.5%;航空发送量265.78万吨,同比下降5.6%;港口吞吐量5.34亿吨,同比下降1.0%;集装箱吞吐量2260.4万标准箱,同比下降12.3%。从物流企业看,传统物流服务影响大,现代物流服务影响小;物流服务功能单一的影响大,物流服务功能综合的影响小;国际物流影响大,国内物流影响小;重化工领域物流影响大,消费领域物流影响小。
2.物流园区功能显著增强。从保税功能看,经国务院批准,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和浦东空港综合保税区先后设立,这标志上海海陆空港重点物流园区实现了保税物流功能全覆盖。从中转功能看,外高桥物流园区跨国配送和国际采购业务取得新突破,区内国际中转货值比重已达35%。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机场第三跑道和西货运区建设,吸引UPS上海国际航空转运中心项目落地并建成启用;DHL开始建设亚洲最大的转运枢纽。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建成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开通了上海到全国80多个城市的回程专线,业务覆盖全国九大物流区域。从产业联动看,洋山保税港区已启动建设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物流中心,积极探索制造、贸易与物流联动发展。外高桥物流中心也基本形成了汽车、钟表、医药、酒类等十个行业的进出口基地和物流运营中心。
3.物流市场主体日趋多元。目前,上海已有74家企业达到国家A级物流企业标准,其中
4.物流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从已建成项目看,外高桥粮食物流中心建成了拥有中转、加工、储存等一体化服务能力的物流设施,成为国内粮食物流布局的重要节点。从在建项目看,陆交中心作为中国物流资源交易中心第一阶段的建设重点,运行至今每天发布物流交易信息40多万条,有效交易运价12000条。百联现代物流运用物联网技术,推进托盘共用系统建设,试点后已节约5000块托盘,提高托盘利用率达6倍。从立项项目看,西郊农产品交易中心将立足贸易与物流联动发展,提高农产品流通能力。亿通国际拓展“大通关”平台功能,建设工商领域供应链外部协同公共服务平台,联通供应链上下游各个环节。
5.物流业财税支持政策力度大。物流产业政策不断深化、细化。从税收政策看,已有58家物流企业享受了差额征收营业税的政策试点;99家物流企业在洋山保税港区进行了注册。从财政政策看,国家国债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引导资金,以及上海服务业引导资金、技术进步和信息化专项资金,聚焦重点支持物流园区、现代化物流设施、城市公交货运、物联网技术应用等几十个项目,其中上海服务业引导资金总额的14%用于支持物流业发展。
二、2009年上海推进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抓“物流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研究制定并出台了《上海贯彻〈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推动物流市场需求社会化、物流服务专业化,促进物流企业培育壮大、提升能级,推动物流重点领域发展,完善物流业发展区域布局等八项任务,提出了加强组织和协调、改革相关物流管理体制、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资金投入等八项政策措施。积极落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家政策,并跟踪了解政策实施情况,充分利用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政策的口岸软环境建设,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到洋山保税港区发展,积极拓展物流增值业务,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综合竞争力。
2.抓物流布局优化。一是结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使洋山港、外高桥和浦东空港实现政策、资源、产业和功能的联动、互补,凸显“三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体优势。同时以“三区”联动带动“三港”联动,优化口岸物流资源配置。二是与市交通港口局联合开展调查,细化城市物流节点布局,形成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社区配送点和小区服务点等四级网络,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体系,实现上海城市配送物流“站到站”、“门到门”。
3.抓物流市场建设。一是召开“上海市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大会”,就出台《上海贯彻〈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提出要求,重点推动陆上货运交易中心暨56135.com物流交易平台,与中国移动、清华同方、交通银行三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中国物流资源交易中心,形成“大物流、大流通、大市场”。二是实施“制造业物流专业化发展示范工程”,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申报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优先发展城市统一配送物流,以及医药、冷链、危化品、保税等专业物流配送,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
4.抓区域物流合作。一是联合苏浙物流牵头部门,完成国家发改委下达的《关于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对策研究》的课题调研任务。课题针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产业成链、企业成群”的特征,提出了区域物流联动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对策措施。二是召开2009年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大会。重点推进长三角地区医药物流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签署《长三角地区推进医药物流标准化工作合作备忘录》,促进医药物流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如去年底上海医药股份与苏州物流中心合资成立苏州上药供应链公司,进一步加强了上药集团在长三角地区的配送能力。此外,上海市物流协会、货代协会、交通运输协会、口岸协会都与长三角地区有关协会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发布《中国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行规公约的实施倡议》,建立行业诚信体系。
5.抓标准和技术推广应用。市质监局所属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坚持“先行先试、服务全国”的原则,牵头研制《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多项国家标准,累计研究各类现代物流标准达20项;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方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已落户上海。长发集团总结十多年来业务运作经验,自主研发物流信息软件,推广应用GPS、RFID等先进技术,完成世博门票国内配送、家电以旧换新回收物流等项目。新世界商城率先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南京路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未来商店。锦江冷链物流结合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建设具有
三、2010年上海物流业发展展望
2010年是上海实施现代物流业“十一五”规划的关键年。按照“促转型、调结构”的总体思路,今年上海将围绕贯彻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抓紧落实《本市贯彻〈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方案》,主动对接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主动面向长三角同城化发展,紧密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物流服务能级,加快创建全国物流示范城市。
1.拓展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贯彻国务院“两个中心”文件精神,发挥洋山保税港的综合优势,推动海陆空港物流市场联动发展。先期开展进口汽车保税展示,启动国内沿海保税货物进行集装箱中转集拼的业务,推进具有期货交割功能的公共保税仓库建设,拓展洋山保税港区的物流增值业务。大力发展水水联运、水陆联运、公铁联运、空陆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筹备建设本市首个水陆货运公共中转平台,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连接,形成多式联运有效衔接和保税物流功能充分发挥的口岸集疏运网络。
2.构建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体系,迎接上海世博会召开。与市交通港口局、市公安局联合制定《上海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深化上海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公共配送中心、中转分拨场站等设施的规划布局;推进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配送查询系统。抓住世博会召开和电子商务发展契机,大力推进社会公共配送,加快发展医药、危化品、冷链、保税物流等专业配送。新建和改造一批涉及城市公共安全和人民生活安全的危险化学品、农产品、医疗器械和药品等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城市配送物流服务水平。
3.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物流的专业化发展,鼓励大型制造企业集团整合剥离内部物流业务流程,扩大物流外包需求。重点发展为制造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分拨配送、再制造回收物流等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继续推动“制造业物流专业化发展示范工程”建设,用先进典型案例,引导制造业与物流业应对金融危机,立足产业链合作,寻求共同发展。加快电子标签、无线测控、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中的应用,扩大工业区物流信息平台联网范围。
4.加强区域物流联动发展,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以上海电子口岸平台和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网络平台为载体,推进中国物流资源交易中心第二阶段项目建设。为此,一要联接本市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商品交易市场、工商企业,促进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二要按照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全国物流区域和物流通道发展的要求,推进长三角、长江流域的物流规划衔接,加强跨区域企业物流合作。依托物流资源交易平台,联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四川、重庆等地物流市场,实现区域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三要联接国际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合作,增强物流竞争力和辐射力。
5.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开展物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推广RFID技术在公共服务平台、危险化学品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食品物流、应急物流等重点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提升物流领域货运集装箱追踪与管理、道路货运车辆的跟踪与管理、托盘等装载设备的跟踪管理、配送中心管理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