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助推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撑性产业。当前,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对于合肥来说,既有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机遇形成的三个关键要素
区域优势。合肥周围
政策环境。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合肥是国家重点建设的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2009年公布的《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左右。同年出台的《合肥市商贸物流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合肥要建设涵盖“市域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皖中区域物流核心城市、中东部区域物流枢纽、全国物流节点城市”。2010年7月,合肥市被国家商务部授予全国第一批46个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称号。
基础条件。合肥的经济在进入21世纪之后加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工业总产值逐年递增,国内外贸易稳定增长,拉动了物流需求。据预测,合肥市社会货运总量将从2004年的5767.3万吨上升到2013年的20398.48万吨,增速约为16.6%。利好的宏观环境和市场预期,使得宝供、中外运、共速达、中邮、中铁等大型物流企业纷纷落户合肥并进一步加大投资,合肥物流市场充满了盎然生机与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目前合肥地区的本科和高职院校大多开设了物流专业,合肥学院还设立了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合肥工业大学更在物流管理领域拥有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挑战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
从合肥现代物流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2008年合肥货运量同比增长18.6%,比2006年加快8.1个百分点;但与中部省会城市武汉、长沙、郑州、南昌、太原横向比较,货运总量靠后。民营物流企业数量众多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平均规模偏小,从平均注册资金来看,私营物流企业为106.5万元,个体工商户仅为3.9万元。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目前尚无一家运输企业达到货运一级资质,二级也只有一家),同时缺乏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在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中,关于物流业的政策门槛太高,企业难以企及,只兑现了13.9万元扶持资金。
��与全国主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相比,合肥、呼和浩特、太原、昆明、海口、银川等城市同属第三类,同属于物流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合肥与第二类中GDP最低的城市——福州市相比,差距较大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相当于福州的66.6%,批发零售贸易业相当于福州的74.4%。而这两类行业直接决定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模。随着各地政府纷纷将物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再加上物流市场的开放性与竞争性,使合肥市在吸引物流人才、先进物流企业和稀缺物流资源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合肥作为国家科教基地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具有较强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又是安徽省经济中心,也是国家公路铁路交通枢纽,拥有大规模的现代加工工业。在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发挥区位、资源、经济、交通优势,加强与沿江、沿淮城市群的分工合作和互动发展,定位于全国中部区域物流中心,打造辐射周边城市的公路铁路联运体系,并发挥合肥新桥机场作为中部地区主要贸运机场的功能,强化与芜湖等港口城市的合作,打造通江达海的国际物流体系,使合肥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之一。具体来说:(1)充分利用国家的一系列物流振兴措施,制定和落实具有地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相关政策和推进措施;(2)借鉴三极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物流发展的经验,改善物流政策环境,加强对中小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3)加强合肥经济圈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并逐步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融合;(4)大力发展能提高运作效率、增强辐射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多式联运,积极开展以合肥市为中心的“合芜蚌”区域合作;(5)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带动工业物流的快速稳定的发展;(6)积极引进先进的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物流供应链技术,提升本地物流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7)重新审视发展规划,对现有十几个物流园区和其他物流节点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8)建立综合反映现代物流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有效检测各项工作的落实,及时反映物流发展的成果,有效利用和调配资源,从而改变合肥市现代物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