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以全面开放对接全球化为目标的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将有力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航运及其周边相关产业无疑将从中获益匪浅。
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可以预见新时期上海港的地位将更加凸显,并带动华东沿海地区其他港口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何把握时机,借助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港口的竞争力,是摆在港口从业者面前的新课题。
外贸引擎失灵,港航发展滞缓
近年来,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疲软,引擎失灵,对港口发展的助推作用大大减弱。对此,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埃森哲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我国港口建设在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货量增长放缓。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在持续收缩之后迟迟未能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3年10月16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中国2013年GDP增长率从7.8%调至7.6%,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则从7月的3.1%下调至2.9%。作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晴雨表,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增长也随之放缓。埃森哲调查发现,以上海港为例,2008年以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3.1%,而2008年以后则仅为4%,2009年更是录得负增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货量增长都将趋于相对平稳。
——港口服务同质化,竞争加剧。集装箱运输自诞生至今已逾半个多世纪。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现代港口以水深、泊位、设备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差距越来越小,服务趋向同质化。同时,地方政府出于拉动经济的考虑,建港积极性十分高涨,港口分布趋向密集化,区域内竞争加剧,拓展空间受到限制。
——收入及成本压力加大。目前,整个航运市场处于寒冬期,由于运力过剩引发过度竞争导致的运费下滑使得航运企业在不断高企的燃油成本下面临巨大压力,据上海航运交易所2013年10月18日数据,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为881.74,接近三年以来的最低点。同时,借助船舶大型化带来的议价优势,航运企业也尽可能的寻求缩减港口费用以控制成本支出。港口主营的集装箱装卸业务因此受到挤压。此外,不断上涨的人工、燃料和物料价格也造成港口运营成本持续增加。港口运营亟待寻找新的增长点。
——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缺乏。港口的现代化程度,发展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新一代的港口已不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外自动化集装箱港口已将码头信息管理软件视为码头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如鹿特丹港通过全面应用EDI技术,充分运用无人操纵的自动化系统,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运作效率,使其成为欧洲最大,效率最高的港口。但由于长期以来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低廉,我国港口在此方面重视不足。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提高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集装箱码头自动化运营必将成为大势所趋。
自贸区试验创新,寻找新增长点
一直以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外贸事业的蓬勃发展,港口建设特别是集装箱专用码头发展迅猛。1980年,我国第一个集装箱专业化码头在天津建成,开启了我国专业化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序幕。2002年,中国大陆港口以3721万TEU的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过连续46年保持世界首位的美国。至2012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中国大陆已占据六席(不包括香港),其中上海港更于2010年以2905万TEU的年集装箱吞吐量取代新加坡从此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30多年来,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以罕见的年均35%的增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开放水平最高、融入国际市场最好的领域之一。
埃森哲表示,如今的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港口大国,但我国港口在国际航运市场的综合影响力却与其地位并不相称。尤其是在航运服务领域,包括船务经纪、船舶融资租赁及交易、航运保险等方面与一些老牌航运中心如伦敦、汉堡等相差甚远。
埃森哲亚太区货运及物流业港口业务总监朱景丰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成立给上海港口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自贸区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整个对外贸易、加工业的升级,深化贸易和金融的一体化进程;从而推动区域制度创新,倒逼腹地城市打造更好的金融政策环境、生态环境,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一个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区有助于上海港真正实现从“境内关内”向“境内关外”的转变,大力促进转口贸易的发展,使其在全球资源配置和调拨的过程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同时,自贸区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航运企业来区内注册,提高上海港的活力。而为了推动中转集拼业务的发展,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可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沿海捎带业务的政策放开,也使得上海港的吸引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充分运用好政策,提升国际竞争力
埃森哲通过对目前国内港口现状及各项政策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上海港和华东辐射区域,建议充分运用自贸区的相关政策,加大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地打破原有的机制体制,实现航运要素和资源的集聚,并且坚持创新,运用信息化管理及流程控制,让港口的绩效再上一个台阶。
——坚持发展“水水中转”策略。由于上海港地处洲际航线的终端,相比釜山、新加坡、香港等港口缺乏承揽国际主线中转业务的先天优势条件。因此,依靠长江黄金水道辐射的巨大腹地潜力重点扶持“水水中转”业务顺理成章。2012年8月1日,由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启运港退税政策”在上海正式试点启动,结合目前自贸区关于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沿海捎带业务的政策放开,有望使上海港在此方面进一步拓展货源地从内陆港口向沿海周边发展。
——发展多元化经营,向上游航运金融、贸易、服务等高端化业务发展。进行包括仓单质押监管、融资,以及保险、租赁等业务的有益尝试。努力开发与拓展新的服务功能,完善港口服务产业链,逐步实现向综合物流中心模式的转变。近期,由上港集团、宁波港集团、中国人保三方出资共同设立专业保险公司的计划正式对外公布,这将是国内首家专业港口航运保险公司,表达了管理层通过自贸区这一总体框架进一步发展航运金融业的决心和信心。
——以资产为纽带进行港口区域化整合,优化布局和功能,提升港口群的整体竞争力。2006年,交通部发布《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强化群体内综合性、大型港口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以分为主”强调速度的发展模式,实行“以合为主”的新一轮港口变革。内容包括区域港口集团间的横向整合,以及沿海港口与腹地资源的纵向整合,以期达到区域内各级港口的有效链接布局,实现功能互补和合理分工,从而提高港口群的整体竞争力。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港口应突破目前只重“装卸数量”不重“服务质量”的传统,进一步细化并丰富提供服务的种类,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此外,他们也可以考虑设计和开发更多基于服务水平协议下的新型业务服务和物流产品,通过优化提升资产效率,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码头营运商通过操作程序规范化并结合物联网的深化应用,是实现为客户提供持续高效服务的关键;运用数据分析法发现潜在的改进需求,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整合港口的关键业务流程,强化各业务模块的数据沟通和协同运作,利用共享服务中心规范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加速,新经济格局正逐步形成。港口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新时期战略开拓的重大历史使命。尽快顺应发展需要,提升港口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