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成为全国航运保险中心
“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运险市场和第二大船舶险市场”,这是记者从在上海召开的“2016上海航运保险论坛”上获悉的。
1月12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主席DIETER BERG等出席了该论坛。
屠光绍在论坛致辞中说:“航运保险作为航运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上海建设与全球枢纽节点地位相匹配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发挥着重要功能。目前,太保、人保、平安等11家财产保险公司先后在上海设立了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共有54家财产保险公司在上海经营航运保险直保业务,3家再保险公司从事与航运相关的再保险业务。2015年1至11月,上海的船舶险和货运险总保费收入达到36.85亿元,占全国航运保险保费收入的27.47 %,其中船舶险占全国船舶险保费收入 45.52 %。”
此外,据航运界网了解,2014年全国船舶险及货运险总保费收入为150.56亿元,其中船舶险保费收入51.13亿元,货运险保费收入99.43亿元。上海地区航运保险保费规模增速为全国同期增速的两倍,其船舶险保费收入已占据全国的43.56%;货运险全国占比16.96%。根据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的统计,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船舶险市场以及全球第二大货运险市场。
“一带一路”为航运保险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广阔空间
周延礼在论坛发言中指出,庞大的经济体量和进出口产生了大量的国际国内航运需求,促进了我国航运业快速发展,进而为我国航运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持的市场基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航运保险市场。
周延礼认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周边国家将不断加深合作深度、拓宽合作广度。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贸易领域拓宽,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境外企业“走进来”,都蕴藏着巨大的航运保险商机,同时也对航运保险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需要航运保险在产品、服务、技术各方面开展广泛的创新,更好地发挥风险保障和服务支持的功能,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和多边经贸活动提供更高层次、更多类型、更广范围的保险服务。
中国航运保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取得积极成果的同时,业界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航运保险还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再保险实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和挑战。降彩石认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航运保险与欧美航运保险发达市场主要有以下几点差距。
首先,航运保险产品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航运保险产品的结构相对简单,基本上沿用传统产品,较难满足当前情况下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目前,保险主体的承保力量主要集中在船舶险和货运险,但航运责任险发展不足,保赔业务大量承保于海外;保障港口、物流等领域的新型航运保险仍有待开发,创新速度有待提升。其次,中国的航运保险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航运保险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航运保险的专业知识与实务,还需要熟悉和了解国际贸易、航运等相关法律相关知识,并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而航运保险人才培养的周期又比较长,往往需要通过数年业务实践的历练。目前我国的航运保险市场中,这种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第三,航运保险服务体系集群化、专业化程度有待完善。航运保险、再保险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金融产品,国际市场主要由保险经纪人销售。北美地区通过保险经纪人投保船舶货运保险的比例达到100%,欧洲达到70%-80%。然而对中国保险中介机构而言,这方面仍有较高的提升空间;同时,中国航运保险的再保险实力也有待进步。最后,航运保险发展的法律环境有待改善。“在我国《海商法》、《保险法》的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争议与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较为完备的航运保险法律框架,完善航运保险发展的法律环境”,降彩石说道。
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保险业加入国际海上保险联盟
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作为中国第一家专业性保险协会,也是中国唯一的航运保险协会,其会员单位包括人保财险、太保财险、平安财险等国内大型保险机构和中国再保险、慕尼黑再保险、通用再保险等国内主要再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占据中国航运保险市场95%的市场份额。
记者从本次论坛了解到,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于2016年1月1日起成为入全球最大的航运保险组织“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会员。本次论坛上,该协会表示将积极发挥作用,加强与IUMI等组织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快提升中国航运保险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