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领域,有一个商业流通性的指标,为“现货率”。其概念是指在一个周期内,商品在库房中的现货比例。例如一件商品在一个24小时时间段内,有12小时是有货的,那么该商品的现货率就为50%。现货率低,也意味着用户不容易购买到该商品。而这在诸如“双11”这类的电商大促时,经常容易碰到。从用户下单到仓储分拣,再到配送,这个链条上的数据是结构化的;而用户的网站浏览、购物行为等为非结构化数据。腾讯和阿里的优势是社交数据和购物数据,这些主要为非结构数据。而京东的优势则主要在物流数据方面。
例如“双11”,京东的很多商品都是根据销售情况和市场预测,系统来进行自动补货。依靠预测模型,在库存达到某一个阈值时,将自动生成订单给供货商。
同时,京东在全国建有较大的仓储,仓储对货品进行调拨,这要与用户下单进行对接,仓储需要知道用户的地点,而用户也要知道仓储的某个商品有没有货,还要知道该商品每天的访问量,来对备货预测。
而在物流领域,京东会分析物流人员、仓库以及用户之间的地理关系,为物流人员提供最优配送路径,提升效率。
这就需要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进行融合。京东商城副总裁李曦认为,京东在物流和库存体系上的优势和数据积累能够使商品的备货和预测更为准确。
但拥有数据和解析数据只是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提供数据的是人或更多第三方,因此将数据组成一个平台并开放出去就能拥有更多的数据价值。
目前,京东已投资高达20亿人民币建设一期数据存储中心,可容纳10万台服务器,能实现13万TB的存储能力和24万GB的计算能力。
李曦认为,从大数据平台的角度出发,关键是做好数据监控,对数据及时性、准确性的保障。而在精准数据的基础之上,也能通过数据营销的方式通过建立算法模型来带动收益。
随着电商用户的增多,电商自建物流的规模也在扩张,随之而来的数据处理需求也在增加。例如,苏宁“物流云”项目主要由12个采购枢纽、12个自动化拣选中心、60个大型物流基地和5000个城市配送点组成,并将配套建设10000辆自有配送车辆和50000支快递队伍。
这朵实体网络构成的“云”的基础在于苏宁仓储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商平台系统以及客服系统的无缝对接。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苏宁与供应商进行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通俗来说就是协同规划、预测与补货,这一系列行为由系统自动触发完成,既提高了库存周转率,也节约了沟通成本,在降低销售商存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供应商的销售额。同时,苏宁也将为供应商共享自身网站销售及访问浏览数据,通过消费者的浏览与关注趋势,与供应商进行共同预测,缩短社会需求新品的上线周期。
例如,近期,北方地区持续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受环境影响,包含口罩、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等商品市场消费需求出现井喷。对此,苏宁早在9月初就已启动市场监测,并在9月中旬完成北京、沈阳、西安等三大仓库商品备货,苏宁易购也在相应的位置进行了推荐,在其他平台卖断货的情况下,苏宁易购依然有足够库存。目前,北方主城区消费者网上下单口罩、空气净化器最快可实现半日送达。
除了增强系统的承压测试之外,苏宁双十一期间也加强了与供应商的互通,在仓储配送也加快了流转效率。
当然,对于阿里电商系而言,物流配送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为改进物流配送体系,今年5月底,马云更是牵头成立智能骨干物流网络“菜鸟网络”,目前已将阿里物流业务整合至独立的物流公司“菜鸟网络”。
在菜鸟网络之前,阿里就推出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宝”和CSN。“物流宝”本质上都是一个物流信息调配平台,阿里将第三方快递、仓储的信息接入进来,面向淘宝卖家提供入库、发货、上门揽件等服务。物流宝归属于阿里的物流事业部,简称阿里物流。
“物流宝”的核心则是物流仓储资源的数据化分析和管理能力,调配第三方物流资源。
在阿里内部,“物流宝”的代号叫“天网”,CSN的代号为“地网”。
今年双十一,“菜鸟”物流数据将与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打通,从运输干线细化到支线。
同时,去年双十一出现的天猫物流数据雷达,今年也进行了升级和再造。据本报记者了解,今年的物流数据雷达新增了区域和网点预测,天气状况、揽收率、在途率、签收率、异常率等一目了然,商家能够清楚地实现物流订单管理,并实行突然情况。比如:长期在途订单消费者关怀,已签收用户的售后服务,快递异常情况的主动跟进和协调处理等。
按照一位天猫负责人的比喻:物流从“动脉”走向了“毛细血管”,这种反应与管控的灵敏是过去无法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