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眼下国内快递行业并购重组正酣,但快递业过度竞争的局面,却也开始令企业心生退意。继DHL卖掉两家亏损的企业、宣布退出中国国内快递市场之后,另一个快递巨头也表示将“不玩了”。
“中外运不做国内快递了,不会再洽购任何国内快递企业。”11月1日,中外运长航集团董事长赵沪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独家透露,中外运长航集团的快递业务将专心于国际市场,并已出售国内快递业务。
中外运退出
中外运长航原本旗下有“E速”快递品牌,因经营不善,已转给了中外运敦豪(DHL)。赵沪湘向记者表示,目前中外运长航集团的快递业务只保留国际业务。
11月1日,中外运长航与DHL续约,继续签订25年的合资协议。也就是说,未来25年,中外运长航的国际快递业务则交给中外运敦豪负责。
由于结束了国内业务,中外运长航也将不参与国内快递企业的并购热潮。按照赵沪湘的解释,今年年初麦肯锡给中外运长航集团把脉之后,出具了一份战略报告,建议中外运长航将企业定位于综合物流运营商。随后,中外运长航集团高层根据报告对业务结构以及战略规划进行了调整。
“物流业务网络被放在了重点位置。”赵沪湘表示,与中远、中海等航运巨头相比,中外运长航在海陆空等领域所涉猎的范围更广,运输方式更全,在综合物流解决方案上拥有优势。
“不会再买国内快递企业。”赵沪湘强调,目前国内快递市场过分竞争了,暂不考虑回到这一市场。
中外运长航并不是第一个退出国内快递市场角逐的企业。今年6月,中外运敦豪公司宣布将所持“中外运全一”及金果公司的全部股权折价转让,完全退出中国国内快递市场
作为中外运敦豪的外资投资方,DHL亚太区CEO许克威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退出主因是中国国内快递市场的过度竞争。眼下网商和消费者过度地追求快递低价,部分民营快递企业以劳动力的低成本和牺牲快递的服务质量为代价,赔本参与竞争,导致国内快递市场的价格倒挂。正因如此,中外运敦豪所收购的三家国内快递企业在完成重组后,运营亏损仍达2000多万元。
许克威认为,如果低价运营持续下去,既会损害中外运敦豪本身的服务品质,也会加剧企业的亏损,于利润率无益。因此,果断放手。他表示,DHL短期内不会重返中国国内快递市场,待市场份额集中之后再进场。
第二轮重组波
中外运长航集团的退出,并不妨碍眼下这股国内快递业的重组热潮。
今年6月,国家邮政局出台《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组建大型快递企业。
而2009年来,国家就已经出台了大力发展服务业、物流业的系列政策,且国内社会资金较充裕,投融资业的实力增强等因素,使得各方面更加看好投资快递业。
“这几年快递业将发生第二轮重组波。”中国物流学会理事刘建新认为,过去这两年快递业发生了21世纪头十年里的第二次重组波。“第一次的重组波是由外资企业唱主角,而这次推动重组的主角是国内有实力的快递集团或国内投资方。”
2010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以约5000万元参股“星晨急便快递公司”,获得后者30%的股权。
2010年5月,海航集团以1.2亿元控股民营天天快递公司60%股权并重组。6月,又控股山东省区域性快递企业-元智捷诚快递公司。
2010年6月,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重组并正式挂牌,其在各省(区、市)的全资子公司也同时挂牌。目前,该公司正积极筹备在国内上市。
2011年6月,深圳友和道通公司从中外运敦豪公司手中接手“中外运全一”公司和金果公司的全部股权,“中外运全一”品牌是中外运敦豪两年前对中外运E速和民营快递全一公司重组构建的。
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认为,去年以来的一系列重组并购的主角多是中国企业,他们兼并、重组目的在于提高规模化本土快递物流企业的竞争实力与服务质量,外资快递企业则处于了次要位置。
“目前国内快递企业太多,市场份额的聚合是大势所趋。”刘建新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在册的快递企业已有6800多家,以各种名目存在的中小快递公司则高达数万家,市场份额高度分散。“并购重组不仅仅是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需要,也是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