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一个悲哀的行业!值得供应链金融行业思考!
2019/2/26 23:47:01

这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行业,曾被视为创新的典范,也受到过政策的推动,巅峰时更聚集了近9000家企业。而最近十年,它更是大起大落,历经了野蛮生长、风险暴露、行业洗牌、监管肃整、增长停滞、业务重塑……过速的扩张和丛生的乱象也将这个行业带向了崩溃的边缘。
 
 
 
是不是有些眼熟?不过,我今天要说的不是P2P ,而是早于它十多年出现的融资担保。
 
 
 
这个诞生于26年前的创新金融工具是当时破局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民间金融阳光化的一次积极探索。
 
 
 
作为创新的产物,融资担保行业从商业模式到行业监管都难有可借鉴和效仿的对象,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个行业都是处于一边发展、一边调整的状态。
 
 
 
既有政策的引导,又有市场的需求。在经历过初期的商业化探索和演进之后,趁着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解决中小微融资难的“东风”,担保行业也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
 
 
 
2011年末时,全国融资性担保公司数量达到一个巅峰,8402家。这还不算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和打着担保公司旗号做着违法违规业务的投资担保公司。那段时期,各个城市最好的写字楼里基本都有几家XXX“担保”公司。
 
 
 
但同时,过速的扩张和丛生的乱象也将这个行业带向了崩溃的边缘。
 
 
 
从2012年开始,担保行业进入了持续数年的清理和肃整阶段。一方面,企业因为难以持续经营,主动退出行业或进行转型;另一方面,监管通过暂缓新增和重新准入,加速“净化”行业。
 
 
 
如今,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数量已经从巅峰期的接近9000家降至6000多家。
 
 
 
回头来看,融资担保行业(主要是非政策型担保机构)这些年的演进轨迹,与P2P和小贷行业有着惊人的相似。某种程度上,它们所遭遇的波澜曲折,也是“草根”金融的命运写照。
 
 
 
我所困惑的是,无论是P2P、小贷还是担保,它们作为主流金融体系的补充,为何总是逃避不出这样的历史循环呢?
 
 
 
破局小微
 
 
 
1993年,一家名为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前身)应运而生。这个被国务院特例特批的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全国性担保公司,由此也开启了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行业——担保行业。
 
 
 
起步初期的担保公司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但到90年代中后期,中国民营经济大潮萌动,中小微企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推动其发展、破局融资难题,担保公司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
 
 
 
根据人民银行1998年颁布的《中小企业融资管理办法》,在贷款企业没有足额抵押物的情况下,必须通过第三方提供担保,银行才能向贷款企业发放贷款。担保公司就此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重要契机,产品日益多元化、公司数量也迅速增长。
 
 
 
根据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全国已有担保机构4247家,担保余额7221亿元,担保机构数量为2000年的20倍,累计服务企业90.7万户,累计担保额约1.75万亿。
 
 
 
因为角色特殊,担保公司的主管部门曾轮换过多次。从最早的央行、到财政部、经贸委,再到发改委、工信部等先后在不同时间段里牵头起草相关文件,主导推动该行业的发展。
 
 
 
直到200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决定由原银监会牵头,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联合组建融资性担保业务部级联席会,担保业的主管部门就此落定。
 
 
 
带着特殊使命而来、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成长,担保公司的“前半生”也算顺风顺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担保行业演变出了融资性担保公司(2010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物流律师网—律师法律网|上海物流律师网|上海物流纠纷|上海货运纠纷|上海货运律师|上海货代律师|运输合同|海事海商|上海海事律师|上海海商律师|上海交通事故律师|物流法规|无单放货|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货运代理合同|租船合同|logistics lawyer|